close

raindog 嘟嘴 排球 猴硐 同人展 

學習跟自己親密學習跟自己親密我們可能都曾有過類似的經驗,當你被一個你所信任的人親密擁抱之後,那種心理的重擔彷彿放了下來。在我們進行心理輔導治療的工作中,有一派治療就叫做「hug therapy」,就是用擁抱來做治療,透過形(身)體上的親密接觸,讓受治療的對象感覺到我們是跟他們在一起的。 除了形體上的親密,人真正渴望能找到的是心理上的親密。歐美國家心理學者也曾針對兩性互動、人與人的關係等相關議題,作過一連串的研究探討,發現原來人與人之間產生「真正的瞭解」,是構成心理上親密感的第一要素。爾後的研究更發現,人感到被瞭解這件事,影響的層面非常大,會關係到這個人的自信、開放程度、對自己的滿足感,甚至會影響他和別人的互動、人際社交種種。所以小時候備受父母寵愛的小孩,長大後通常也顯得比較有自信,因為大部分的父母寵愛兒女的方式都是順著他們,如此間接讓子女產生有被父母瞭解的感受。在心理的親密需求當中,除了被瞭解,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,就是「被接納」。我們每天都在用語言、非語言的方式與他人互動,可是人跟人之間的差異實在太大了,所以在互動的過程中,往往就會有瞭解或不被瞭解的狀況產生。尤其在現今社會,我們的角色早已被各式各樣的規則設限,不論扮演先生、太太或為人子女、為人父母等,都被傳統期待所框住,這個規則是代代相傳下來,也隨著價值觀不同而經常改變,並且每個人都同時扮演著多重的角色。因此不管社會結構與規範如何,角色行為是否被接納,是心理親密的關鍵要素。「瞭解」和「接納」,這兩個要素對於心理親密程度影響極大,這兩個需求通常出現在人和別人互動的時候,此外還有一個和「親密」這個主題相關且極為重要,卻經常被我們忽略的,那就是「自己跟自己的親密」。當你開始接納,那個「我」就越來越穩定!當你能夠在心理上跟自己親密,就會有一種自我的滿足感。

 

2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吳昱廷 的頭像
    吳昱廷

    端午節

    吳昱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