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彥祖 端午節 周杰倫 賞櫻 首爾
感覺故事感覺故事文/陳秋坪 自閉兒除了三大臨床特徵包括溝通、社交等障礙外,也經常出現一些感覺調節或處理等方面之問題,其中以過度敏感或過度反應較為常見,當孩子對環境刺激出現不適當行為,對學校生活就有可能產生負面影響,如排斥肢體接觸的孩子,對於唱遊活動可能就會表現出拒絕態度;不喜歡某些食物,在營養午餐時間,可能就會拒吃或大發雷霆,為了避免這種種妨礙學習的負面行為,美國維吉尼亞州雪蘭多大學(Shenandoah University)職能治療學系副教授黛博拉(Deborah Marr)等人特將「感覺故事(Sensory Stories)」運用於學前自閉兒身上,以了解它對感覺調節過度反應之介入效果。 感覺故事之基礎主要來自感覺統合理論和認知行為療法,先幫助孩子認識、釐清自己的問題行為,再提供一些自我引導、自我控制策略,希望藉由內化作用,來提升活動參與程度,跟社會故事(Social Stories)-告訴自閉兒不同的社交情境,所應表現的得體行為,最大的不同在於建議孩子一些自我介入策略,讓其能夠從容不迫面對環境中各種不喜歡的感覺刺激,進而更加融入日常生活活動。 黛博拉以4位年齡介於4歲3個月到5歲2個月的學前自閉兒為研究對象,其中3位的問題行為是無法坐在原位參與團體教學,針對於此,所設計的故事內容大致如下:當老師要求學生安靜坐著時,學生就不能隨便亂跑或是碰觸他人,當然這件事有時候是很難達到,這時你可以坐在地上給自己三個大擁抱,來幫助自己冷靜,然後動動你的手肘,以確保自己有足夠空間;或是把手放在兩邊前後搖晃身體,告訴自己保持安靜;如果還是不行,用力壓縮身體,然後深呼吸,讓自己可以專心聽講。 經過每天一到三次、共十二天的說故事時間,這些學生不適當行為的發生頻率降低了約6-11%,至於另一位學生的固著行為像拍手、搖頭晃腦,大概減少了15%,從這些數據看來,感覺故事對於自閉兒在感覺調節方面遭遇之困難,應該有一定地矯治效果,但有點要注意的是,這些孩子停止感覺故事介入後,問題行為發生率就又開始往上攀升,研究人員表示這有可能是因為治療時間較短、或治療頻率不足所造成,在後續研究設計上,必須把這些因素納入考量。 (本文作者為高雄市雙螺旋感統復健研究中心治療師)資料來源 自由時報
3